【关键词】开放式 创新潜能 激发思维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和有序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作为一名教师,应是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套用过去传统的不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套用过去传统的不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模式一成不变地教学,而要与时俱进,用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陶行知先生这种开放式教学的思想,应成为我们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导思想。数学的开放性、多样性不仅是生活需要的反映,也是人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的反映,不仅生活需要开放的数学教育,学生认知潜力的发展也需要开放的数学教育。
(一)开放的教学内容
1、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在我根据一道数学试题而尝试性地设计的一节创新课“分清左右,认识第几和几”中。我不仅深入地研究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还努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为学生提供了富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例如:我在批改一年级数学试卷中有一道题,全年级三个班没有几个做对的。为什么那么多学生都不会做呢?怎样把这道题讲给学生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呢?这道题引起了我的思考。这道题的编者意图是不仅要求学生在静止状态下认识“左右”,而且还要求学生在改变方向后仍然能分清“左右”。这是在一年级学生认识“左右”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变化中理解“左右”这两个方位上的相对位置关系。针对这一教学中的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在静止状态下,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认识左右。
使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这才是成功的教育。所以教学设计要向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这才是有效的。于是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写字的那只手来认识右手,那么这一边就是右边;那么不用来写字的那只手呢?(左手),那么这一边是左边。然后,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强烈愿望的心理特点,又安排了一个“动一动,分左右”的游戏,开始慢一点,领着练,然后比速度看谁反应快。内容:“摸左耳,指右眼,拍右腿,跺左脚”,熟练后让学生领着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
其次,让学生在变化中用实验验证,分清左右
知识的学习不能完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能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实际问题,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合作、交流,获得解决问题的真实经历,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我们现在能不能分清“左右”了?好,我现在请一名同学上来做一做。先背对大家,伸出左手,伸出右手。他的左手、右手与我们大家的左手、右手方向一样吗?(一样)然后,我让这名学生举着左手不放下来,让他转过来面向大家,同学们惊奇地发现,他的左手怎么会跑到大家的右边了?大家都感到很奇怪。于是我就让感到困惑的学生也一个一个地上来试一试,也是这样。这是怎么回事呢?从而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我让他们相互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通过让学生走上讲台亲自实验验证和激烈地讨论,使学生真正地明白了:当一名同学背向我们,他的左边、右边和我们的左边、右边一样;当他转过来面向我们,和我们所在的方向改变了,那么他的左边和右边跟我们的左边和右边也改变了,正好相反。比如:老师上课,你面对学生,你的左边就是学生的右边,你的右边就是学生的左边。再比如:两个人握手,虽然都是右手,但由于两个人相对,所以他们的右手正好相反。我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小实验。放手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探索,去验证,让学生在变化中理解了“左右”,初步认识了数学里的相对性,适时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2、大自然与社会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生动课堂。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社会中、大自然中获取知识
如,学完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调查:
第一,个人喜好方面的问题。如:喜爱的玩具、小动物、花草;爱吃的水果、蔬菜;最受欢迎或喜欢的电视节目、卡通人物;喜爱运动;爱喝的饮料;班上参加各兴趣小组的人数。
第二,大家都关心的主题。如,奥运会各国金牌数;濒临灭绝的物种以及数量;比较熟悉的一些动物的奔跑速度;一些著名的河流的长度;班级同学的出生年月;戴眼睛的人数;人的身高、体重、臂长等;气温、雨量记录;一天的体温变化记录;近几年城市人口统计;关于行程的记录;一段时间的股票指数;某商店一周的营业额。
学生能从不同的视角想出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表现出惊人的创造潜能。
(二)开放的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不变的目标,一堂好的数学课不能没有思维的挑战。在“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的整理复习课中,我在认真钻研了教材、教参后,我没有按照教科书的安排提问、小结、练习、归纳的程序来进行,而是思考着怎样通过知识的整理复习来让学生初步认识理解掌握知识的整理复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训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是全册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及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它既是数的发展,也是今后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是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口算,而口算的基础是数位,学生把数位概念搞清楚了,也就在此基础上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而且又掌握了这样口算的算理。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设计的:
1、把复杂变简单,用简单讲复杂
学生对数学不喜欢,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感到数学太枯燥、太难学了。那么如果我们数学老师要是在知识的传授上下一番功夫,把复杂变简单,用简单讲复杂,就能克服学生的畏惧情绪,让他们真正地看到学数学不难,数学其实很简单,数学学习就是一种方法的学习。那么学生学起来是不是就会有兴趣,愿意学了呢?这就是我这节课为什么用最简单的8道题,让学生学起来感到简单、容易,从而让他们喜欢上数学。
2、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指导数学教学,还数学教学的本来面目
①我首先运用了数位知识和数学上的分类思想把“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的口算题分成最简单的具有代表意义的8道题:
20+10=30 11+1=12 21+10=31 21+11=32
整十数加整十数 两位数加一位数 两位数加整十数 两位数加两位数
20-10=10 11-1=10 21-10=11 21-11=10
整十数减整十数 两位数减一位数 两位数减整十数 两位数减两位数
方法:十位加十位写十位 个位加个位写个位 十位加十位写十位 个位加个位写个位
个位写0; 十位不变; 个位不变; 十位加十位写十位;
十位减十位写十位 个位减个位写个位 十位减十位写十位 个位减个位写个位
个位写0。 十位不变。 个位不变。 十位减十位写十位。
每一道题代表一类,对应着一种方法,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一道题的方法也就等于掌握了这一类题的方法,再通过练习加以验证,确实如此。
②其次,我再用数学上的合并思想,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合并成一种类型。从而由8道题变成4种类型: 两位数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减整十数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方法:十位加减十位写十位 个位数加减个位数写个位 十位加减十位写十位 个位加减个位写个位
个位写0 十位不变 个位不变 个位加减十位写十位
③再次,再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不论哪一种类型,最后归纳为一句话,就是“个位加减个位写个位,十位加减十位写十位”,谁记住了这18个字,谁就掌握了“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的口算真谛,也就算过关了。这一句话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让他们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启发引导下,通过练习、验证而总结出来的,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了知识整理复习的方法,既提高了口算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数学思维上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开放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1、鼓励求异的思维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性、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直接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进行求异思维,才能使学生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这种求异思维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视求异思维的培养。
例如,学完亿以内数的读法后,有一道思维训练题:用3个0和4个7组成一个七位数,使组成的数要符合下列要求:一个0也不读出来;读出一个0;读出两个0。这道题的每一个小题都不是唯一的,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相当活跃,每一个同学都做出了自己的答案,有6个同学还把符合条件的数都找出来了。这样,既重视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意识,达到了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鼓励创新、发展思维的目的。
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有一道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问,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问制成的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2、保护丰富的想象
想象作为一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创新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瓦特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的思考,才有了后来的蒸汽时代的到来;莱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人类飞翔天空的现实。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新,丰富的想象是人们漫游科学天空的强劲翅膀,要特别注意和保护。
例如:学完元、角、分的认识以后,有一道思维训练题:1个五分、4个二分、8个一分,让你拿出八分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两种,有的说四种,有的说六种……最后经过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有一组发现了最多七种拿法。多么丰富的想象啊,我马上表扬这组同学的创新精神,并让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打那以后,同学们的思维异常活跃,并不时产生奇思妙想。如果当时不给同学们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又何来这些丰富的想象呢?
随着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教育在今天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与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模仿与继承、不思考不创新的层面上,教育应该点燃学生的探索欲望,开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这才是当今教育的本真。